
浙能集團:踐行國企擔當 助力共同富裕
浙能集團堅決扛起國企責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助力共同富裕放在集團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中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實現了能源產業拓展和幫扶地區發展、企業科技創新和山區綠色轉型雙向互動,在“產業幫扶、綠色發展、項目拉動、農民增收”上多點發力,勇當全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國企探路先鋒。
堅持項目拉動,探索能源產業幫富新路徑
從理念上改變過去以單向幫扶為主的做法,將幫扶資金轉化為產業發展資本金,變外部“輸血”為內生“造血”,針對區域能源基礎設施不均衡的難點、山區群眾能源需求的痛點、對口幫扶地區發展的弱點, “點線面結合、短中長布局” 統籌安排項目。
建強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在市場資本不愿進入的山區海島縣,集團推進天然氣、光伏等基礎民生項目40余個總投資超90億元;為山區26縣超9萬戶家庭及上千家企事業單位供應清潔天然氣,其中,2022年在縉云縣建成投用的20公里管線,惠及3個鄉鎮、14.5萬村鎮居民及2家外資企業,可節約用氣成本2億元。
補齊山區交通用能短板。在山區海島縣累計投資超50億元,投運85座綜合供能站,一站式滿足群眾多元化交通用能需求。
助力幫扶地區鄉村振興。捐贈4000余萬元建設常山縣新昌鄉各村7.5兆瓦光伏助富項目,助力“實現千人就業、帶動萬人增收、村集體年經營收入過百萬元全覆蓋”,幫扶的郭塘村率先實現“從負債百萬到營收百萬、從薄弱村到明星村”的蝶變。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科技綠色助富新樣板
深刻把握黨中央國務院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提出“高水平建設美麗浙江”“全面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深刻含義和工作要求,發揮集團 “能源科技創新主引擎”作用,構建高能級能源科研平臺,推進綠色低碳新技術在欠發達地區轉化應用,實現高新產業在山區培育,生態項目在山區應用。
高水平組建浙江省實驗室,儲備一批原創技術。由集團牽頭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聯合成立白馬湖實驗室,為全國首家省級能源實驗室,致力于突破能源綠色低碳清潔應用的關鍵技術瓶頸,全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能源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2項成果獲2021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成果獲中國自動化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標準培育山區科技產業,轉化一批研發成果。在青田縣開發天然氣“一網智防”應用,率先在行業采用數字孿生和機器學習技術,數字化監管天然氣管網安全,實現2300多公里省域管網和青田縣域管道的全覆蓋。
高質量落地綠色生態項目,打造一批低碳案例。在長興縣、衢江區、開化縣、龍泉市等多個縣、區建設生物質發電等綠色低碳項目,其中在衢江投資1.08億元,建成運營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可年發電超1800萬度、減碳6萬噸。
堅持協同聯動,形成多元推進共富新合力
加強與政府、銀行、村集體協同聯動,著力構建“資金有來源、項目有著落、產業有發展、農民有收獲”的共富生態圈。
政企協作開新局。與麗水市、常山縣等5地政府簽訂助力共富戰略合作協議,涵蓋城市燃氣、抽水蓄能等助富能源項目。
銀企抱團譜新篇。與中行浙江省分行簽署“銀企共建·綠色共富”合作協議,打造總投資超800億元的山區26縣綠色能源產業,其中在常山縣投資4.2億元,建設10萬千瓦“農光互補”項目。
村企合作有亮點。多村協同、抱團共富的“三塘模式”實現了新昌鄉10村年村均集體收入達100萬元,獲省領導批示肯定。
集團助力共富的探索和實踐,獲得了多方面的好評,“‘數智+低碳’助力共富的浙能模式”獲2022年浙江省改革突破獎銀獎;集團獲評2021年度全省山區26縣結對幫扶考評優秀單位;“一網智防”應用在全省數字化改革推進大會上做典型發言,獲全省數字化最佳應用;集團助力共富典型事跡去年27次被新華社、人民網等中央主流媒體宣傳報道。
下階段,浙能集團將繼續把開展主題教育與助力共同富裕緊密結合起來,把開展主題教育煥發出的熱情轉化為做好共富工作的強大動力,堅決扛起服務“兩個先行”的使命擔當,持續發揮好國企三大責任,奮力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護航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