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置地變致富田 浙江最大煤礦的40余畝復墾田首季稻熟了
作者:
文、圖/林鋒|邢均健|張帆
日期:
2020-10-20
“開鐮——咯!”10月14日,在浙能集團所屬長廣集團煤山區域5號復墾地塊,往日雜草叢生的土地被一片金燦燦的水稻田所覆蓋,隨著收割機緩緩開動,一茬又一茬金黃色的水稻被漸次收割,這標志著浙能長廣集團煤山區域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實現首次農作物種植收割。截至目前,該地塊已完成近一半水稻收割。
10月14日,浙能長廣集團煤山區域5號復墾地塊,農戶正駕駛收割機割稻。
“復墾后,我們種植了40余畝水稻,加上今年雨水充沛,畝產高,最高畝產量突破1200斤,按照每畝平均產量1100斤計算,40余畝水稻田收入超4萬元。”當地種糧大戶王師傅告訴記者。
土地有了新生機,收入有保障。今年6月,浙能長廣集團完成該地塊復墾工作后,將該地塊租給當地種糧戶種植水稻,用以檢驗該地塊是否達到水田種植標準。插秧、育苗期間,水稻生長周期均發育正常,為此次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
浙江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土地面積小、自然資源相對貧乏。據了解,該地塊屬于原長廣下屬新槐礦職工生活區,是浙能長廣集團土地復墾項目中唯一的一塊水田種植地,為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自去年7月開工復墾以來,通過一系列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工程等施工,把原長廣集團閑置的建設用地轉變為農業用地,在盤活土地資源的同時,推進當地生態資源修復。
記者了解到,浙能集團吸收式合并重組長廣集團以來,通過深化改革,推進長廣集團改革發展穩定三年行動計劃,實施落后產能關停并轉,充分利用復墾土地,建設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完成牛頭山礦區整體資產、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等移交,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實現“輕裝上陣”再出發。
據悉,該地塊下步將計劃種植冬小麥,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