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報道《勇擔能源安全職責使命 浙能集團奮戰保供“潮頭浪尖”》
編者按:今年以來,浙能集團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省之大計”,圍繞省委省政府賦予的“六主”定位,在能源高質量發展戰略引領下,聚焦高質量能源保供和高質量綠色轉型,一體推進高水平創新驅動、高水平改革賦能、高水平開放合作、高水平價值創造和高水平黨建引領,勇當浙江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者。
今日,新華社推出浙能集團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報道,首期刊發《勇擔能源安全職責使命 浙能集團奮戰保供“潮頭浪尖”》。

新華社報道《勇擔能源安全職責使命 浙能集團奮戰保供“潮頭浪尖”》 新華社 圖

新華社《社高管信息》報道《勇擔能源安全職責使命 浙能集團奮戰保供“潮頭浪尖”》 新華社《社高管信息》 圖
以下原文
勇擔能源安全職責使命浙能集團奮戰保供“潮頭浪尖”
浙江省能源資源先天不足,能源需求卻高速增長。把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全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給是浙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浙江省委、省政府能源產業發展的主抓手、能源合作的主平臺、能源供應的主渠道、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軍、能源科技創新的主引擎和環境保護的主戰場,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浙能集團”)錨定能源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聚焦高質量能源保供和高質量綠色轉型,在浙江省“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中彰顯更強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電力是經濟強省浙江的發展引擎,也是浙能集團履行“六主”職責的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11月底,浙能集團2024年累計發電1816億千瓦時,供應省內電廠電煤5899萬噸,供應天然氣100億立方米,不斷以更有力、更綠色、更高效、更靈活的電力生產,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也為浙江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貢獻力量。
2024年的夏天對浙江來說很不一般,時間最長、強度最強、范圍最廣的極端高溫天氣讓全省能源保供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數據顯示,今夏高溫帶動浙江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七創歷史新高,最大超過1.23億千瓦。
面對巨大的保供壓力,浙能集團堅決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迎峰而上”迎戰“大戰大考”,重大能源項目按期并網發電,為全省電力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浙江居民企業生活生產可靠供電得到保障。2024年8月3日,浙能集團單日發電量達7.487億千瓦時,日供應煤炭量超23萬噸,均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其中,嘉興發電廠作為浙江省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面對“升級版”三伏天及兇悍“秋老虎”的考驗,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累計46天單日發電量破1億千瓦時,發揮了保供骨干作用。

2024年,浙能六橫電廠二期工程兩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順利投產。 陳思穎 攝
多發電的同時還要發好電,清潔高效生產是浙能集團電力發展一直的追尋。2024年實現“雙投”的浙能六橫電廠二期工程不僅為浙江電力保供注入了新生力量,也標志著浙能煤電清潔利用再上新臺階。該工程3號機組是浙江省百萬級火電機組首次應用二次再熱技術,通過讓蒸汽兩次回到鍋爐再熱,同時提高主蒸壓力和溫度,燃料利用效率更高。
當前,浙江能源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截至2024年6月末,浙江的清潔能源機組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機組。新型電力系統中新能源滲透率持續增加,給電力系統平穩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傳統水電站持續發揮調峰作用的同時,煤電機組的角色定位也正在發生變化,不僅要做能頂峰的“壓艙石”,還要做能調峰的“調節器”。
開展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是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主要舉措,也是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的關鍵支撐。浙能集團持續提升煤電可靠性和深度調峰能力,有力支撐浙江新型能源體系建設。2024年相繼投產的浙能六橫電廠二期兩臺機組可以實現20%的最低穩定運行負荷能力;計劃2025年投運的嘉興發電廠四期9號機組同樣設計可實現20%的調峰,與傳統百萬機組深度調峰最低負荷率40%相比,有助于消納更多新能源。
采儲運檢銷一體化打造煤炭“全面手”
在浙江舟山六橫島的煤炭中轉碼頭,三個大型抓斗正依次從一艘裝載著15萬噸進口煤的貨船上卸貨,卸載的煤炭通過密閉的傳送帶不斷送入堆場,等待被運往浙江沿海各大電廠。這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儲備、配煤及中轉碼頭,可保障浙能集團乃至浙江地區的電煤安全。

浙能集團采購的進口煤正在舟山六橫港搶裝,為省內電廠送去“口糧”。 劉洋 攝
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煤炭及運輸分公司黨委副書記趙陽介紹,浙江是經濟大省,但卻是能源資源稟賦小省,發電企業燃料采購和供應存在巨大壓力,浙能集團煤炭板塊打造集采儲運檢銷功能于一身的“全面手”,以更強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為電力保供夯實基底。
一是前端保資源豐富。浙能集團煤炭及運輸分公司通過長協合作、投資參股等方式落實資源,供貨渠道廣泛覆蓋國內主要煤炭產地和海外多個市場,助力浙江實現資源小省的“逆襲”;二是中端保運力豐沛,旗下寧波海運擁有船舶31艘,總運力規模達152.9萬載重噸,名列中國主要航運企業經營的國內沿海船隊規模前十位;三是末端保優質供應,浙江浙能港口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用足、用好、用活省內外中轉港口,科學調整庫存,以“高價低庫存、低價高庫存”策略平抑價格波動,同時利用進口高熱值優質煤與國內低熱值煤的配煤,在滿足電廠需求的同時,實現煤炭摻配的增益。
浙江浙能港口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總支書記戴智勇說:“除了保障浙能集團旗下電廠用煤,在臺風侵襲、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重大活動等關鍵時期,我們還充分利用舟山六橫碼頭的近程急供優勢為周邊其他電廠儲備、發送動力煤,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保供。”
2024年夏天,受罕見持續性高溫影響,浙能集團省內煤電機組長期頂峰運行,燃煤消耗量也屢次刷新歷史紀錄。浙能集團煤炭板塊千方百計確保煤炭資源到位,迎峰度夏期間,集團省內電廠電煤庫存可用天數維持在21天以上。
當前“迎峰度冬”大幕已經開啟,預計冬季期間,浙江全省最高負荷1.1億千瓦左右。為迎戰冬季用電高峰,浙能集團繼續狠抓資源采購,一方面努力提高國內煤炭長協供應商的兌現量和兌現熱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進口資源,適時加大現貨資源,尤其是高熱值煤炭資源的采購力度,力求“保量提質降價”。
與此同時,浙能集團煤炭板塊將持續優化自有運力、長協運力、市場長協運力三級運力保供體系,通過精細化調配運力持續做好“北煤南運、南煤北運”工作,為電廠提供量體裁衣、保量保質的“煤糧”,以浙能力量守護萬家溫暖。
多元產業協同打出能源保供“組合拳”
在能源保供的征途上,浙能集團從未懈怠、始終前行。在“雙碳”目標下,作為全國能源產業門類最全的地方能源企業,浙能集團發揮多元能源優勢,打出了保供“組合拳”。
天然氣作為清潔的化石能源,被廣泛視為“雙碳”進程中理想的過渡能源、橋梁能源。“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具經濟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的天然氣市場增長潛能是不容置疑的。“目前浙江天然氣已經實現了‘縣縣通’,未來天然氣的利用還會更加普及便利。”浙江浙能六橫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郝君第表示,目前正在建設的六橫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設計年接卸規模為600萬噸,將助力浙江省及周邊區域居民企業“用得上氣、用得起氣”。
全產業鏈協同是浙能集團天然氣發展的核心和優勢所在。為保障供應平穩可靠,浙能天然氣集團在上游不斷豐富資源池;推動LNG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并與bp合資成立英能液化天然氣公司,補齊天然氣“液態銷售”空白,滿足山區等無管道地區居民用氣需求,夯實全省“共富”底氣。在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面對浙江省發電用氣不足的考驗,浙能集團依托全產業鏈優勢,實現增供500萬-600萬立方米/日天然氣,充分發揮了兜底保供作用。
位于杭州灣口的舟山大洋山島上,交通能源供給匱乏。隨著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浙石油”)舟山大洋山綜合供能站建成投運,島上居民就此告別“加完油再上島”的歷史。近年來,浙能集團圍繞石油儲運、石油貿易和銷售、燃料油加工加注三大體系,從無到有,構建油品全產業鏈。
如今,從東海之濱到錢江之源,從太湖南岸到甌江之畔,浙石油在浙江省已投運綜合供能站250余座,其中坐落于鄉村、海島的站點高達67%。浙石油綜合供能站以服務民生為主旨,全力打造消費者最滿意服務窗口,能源供應能力以年均10%速度穩步提升。一座座藍白相間覆蓋全省各地的浙石油站點,日漸成為“浙”里共富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浙江石油圖影綜合供能服務站的夜景。 林旭朝 攝
能源保供征程中需要不斷凝聚新智慧。浙能集團牽頭組建的白馬湖實驗室發揮亦“研”亦“企”特色、秉持“以產帶研”理念,緊密圍繞產業場景,開展海上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相關的重點研究課題,并聚焦太陽能、氫能與儲能、能源清潔低碳利用等方向開展戰略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研究,力求為浙江省能源保供探尋關鍵綠色增量。
原文鏈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44042?d=134db4e&channel=weixin&time=173555727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