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道|砥礪奮進做大做強 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編者按:6月18日,在浙能集團2024年“勵企日”之際,中新社、新華社、潮新聞等媒體刊發專稿報道,回首20多年來廣大浙能人挺膺擔當,奮力推動浙江能源做大做強的鏗鏘足跡。
6月18日,中新社《中國新聞》報刊發《砥礪奮進做大做強 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6月18日,新華社“新華財經”客戶端報道《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助力浙江經濟騰飛》。
6月18日,“潮新聞”客戶端報道《發展能源為浙江 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6月18日,東方財富網報道《發展能源為浙江 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6月18日,中國金融信息網報道《發展能源為浙江 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砥礪奮進做大做強
浙能集團闊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多載歲月如歌,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發生了全方位、系統性、深層次的精彩蝶變,實現了由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躍升?;赝@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有著屬于能源發展的一筆。
20多年來,浙江省能源集團(以下簡稱“浙能集團”)以“發展能源為浙江”為使命,始終聚焦能源主業,推進能源全品類發展,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助力浙江經濟騰飛。
當前,能源行業發展正發生深刻變革。作為“兩個飯碗”之一,能源事關全局、攸關大局,能源保障和安全須臾不可忽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浙能集團正全面實施能源高質量發展戰略,勇當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者。
肩扛責任 筑牢能源保供“壓艙石”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現實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來的深刻昭示。
回望21世紀初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之下,浙江經濟發展一路高歌,大小工廠不斷涌現,對電力的需求也迅速攀升。200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決定組建浙能集團,開啟了浙江大力發展能源的新篇章。
自成立以來,浙能集團就肩負著重要使命和職責,當好浙江省委省政府能源產業發展的主抓手、能源合作的主平臺、能源供應的主渠道、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軍、環境保護的主戰場和能源科技創新的主引擎。多年來,在一代代浙能人不懈努力下,集團“六主”功能定位不斷提升。
從小機組到大機組,電廠蝶變折射了浙江電力發展史。回望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老鎮電,這里當年曾建成過浙江首臺12.5萬千瓦燃油機組、首臺20萬千瓦燃煤機組,并在1990年成為浙江首座百萬千瓦火力發電廠。2020年12月,鎮電老煤機最后一臺機組關停“退役”。同月,鎮海電廠燃煤機組搬遷改造項目投產,項目建有2臺66萬千瓦機組,“騰籠換鳥”成一座智能型電廠。
浙能嘉興發電廠經機組增容改造后全廠現有裝機容量為530萬千瓦,居全國火力發電廠裝機容量前列。 王侃 攝
2001年6月,嘉興電廠二期工程開工建設,4臺60萬千瓦國產亞臨界機組,是當時全國一次核準容量最大、臺數最多的項目。2005年10月,工程全部建成,比原計劃提前了10個月,為嚴重缺電的浙江大地注入了“強心針”。嘉電經機組增容改造后全廠現有裝機容量為530萬千瓦,居全國火力發電廠裝機容量前列。
2023年6月,作為近十年來浙江省內投產的首個大容量、高參數、高效清潔煤電項目,樂清發電廠三期2臺百萬機組全面投產,為迎峰度夏保供季注入強勁動能。
浙能樂清發電廠三期是近十年來浙江省內投產的首個大容量、高參數、高效清潔煤電項目。 張立忠 攝
長興發電廠、樂清發電廠、北侖發電廠三期、六橫發電廠、溫州發電廠四期、臺州第二發電廠、濱海熱電廠……一座座現代化大型環?;鹆Πl電廠在浙江拔地而起,點亮萬家燈火,集團控股管理電廠裝機容量較成立之初增長了10余倍。
為了讓發的每一度電更加綠色低碳,浙能集團大力推進傳統煤電企業清潔高效生產,在全國率先完成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和超低排放改造。其中,集團首創的超低排放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實現了浙江省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也為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保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加快發展環?;鹆Πl電的同時,浙能集團大力發展煤炭、油氣、可再生能源、能源化工等產業,產業版圖日漸豐富,目前已成為全國能源產業門類最全的地方能源企業。截至2023年底,集團總資產達3322億元、發電總裝機容量4189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逐步成為新增裝機重要來源,綜合供能服務站遍布浙江省11個地市。2023年,集團發電量1876億千瓦時,供應電煤6522萬噸,供應天然氣119億方,供熱近1.3億吉焦。
開放,是深植于浙江山水人文之中的鮮明特質。2005年6月28日,浙能集團首次成功走出行業、走出省域,與淮南礦業集團(現為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均股投資組建了淮浙煤電有限責任公司,同步規劃建設4臺60萬千瓦級燃煤機組的鳳臺電廠和一對設計年產600萬噸煤炭的顧北煤井。如今,淮河北岸的這對能源“孿生子”已成為長三角能源合作的重要縮影。
多年來,浙能集團積極踐行“地瓜經濟”,抱團出省、出海發展,在安徽、新疆、寧夏、甘肅等地建設電源基地,海外布局逐步涵蓋東南亞、南美、非洲、歐洲等區域,在能源國際合作上邁出新步伐,擘畫了一幅幅跨越山海、合作共贏的美好畫卷。
時間指針撥向2024年,如今浙能集團正穩步推進六橫電廠二期等多個浙江省“千項萬億”工程、“綠保穩”工程建設,一線建設者們依舊奮戰在現場,為持續提供高質量能源保障積蓄力量。
守護青綠 勇當能源綠色轉型“先行者”
經濟要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這曾是許多地方發展面臨的時代考題,也是很多能源企業遇到的轉型難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遵循這一科學論斷,浙能集團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循環經濟。
一碧太湖三萬頃,無言地見證著時代變遷。太湖南岸的長興發電廠2009年、2012年曾分兩期建設投運合計處理量為每天6萬噸的城市中水回用系統,將長興縣市政污水處理后作為循環冷卻系統補充水,實現生產全過程“地表水零取用”,成為國內首家“雙零”燃煤電廠,打造了循環經濟“火電樣板”。
在杭州灣海域,風機群擎天而立輸出綠色電能,圖為浙能嘉海風電場。 張露 提供
從清潔能源到環保科技,從大漠“逐綠”到海外“逐夢”,浙能集團的綠色足跡步履不停。如今,在杭州灣海域,風機群擎天而立輸出綠色電能;在千峽湖碧波中,灘坑水電站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清潔電,更帶動了周邊百姓致富;在伊犁河畔,煤制天然氣通過綿延萬里的“西氣東輸”管線送往浙江;在杭州亞運會上,二氧化碳與綠氫合成綠色甲醇在亞運會主火炬首次應用;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浙能參股的圣西芒水電站正有序運轉;在世界多國,中來股份的太陽能科技產品得到廣泛應用,浙能邁領累計獲船舶脫硫系統總承包訂單居全球前列……
在伊犁河畔,新天煤化工燈火通明,煤制天然氣通過綿延萬里的“西氣東輸”管線送往浙江。 王麟 攝
創新驅動 奮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多年,歷史的棹槳一揮之間,能源的精彩蝶變,不只量的增加,更是質的飛躍。
盛夏時節,走進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廠房林立,綠意盎然。園區所在的長興縣煤山鎮,曾是浙江省內唯一的煤礦企業——長廣煤礦公司機關最早的所在地。
2014年,浙能集團吸收式合并長廣集團。2017年,浙能集團與長興縣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建設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通過幾年發展,園區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光伏、儲能、節能環保、氫能裝備制造為特色的產業形態。
浙能集團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映照不止于此。多年來,浙能集團積極探索以技術革命帶動能源產業創新,以供給革命構建綠色多元能源供給體系,推進能源低碳環保及能源綠色轉型工作持續縱深邁進。今年4月1日,全國首個煤電碳捕集與礦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項目——浙能蘭溪二氧化碳捕集與礦化利用集成示范項目在技術上具備投產條件。近年來,浙能集團還創新性地把電廠脫硫技術改造應用到海船上,為全球海洋環境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浙能集團持續加大優秀人才吸引力度,其中白馬湖實驗室成為繼浙能集團、中來股份后集團系統第三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白馬湖實驗室 提供
作為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者、探索者,浙能集團大力推進人才強企,搭平臺、建機制、擴投資、強引育,加快打造高素質人才集聚地、原創技術策源地、成果產業化最佳地。據悉,浙能集團將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十四五”以來研發經費投入累計39億元,是“十三五”的兩倍;招引院士2名,率先實現浙江省屬企業A類頂級人才零的突破。
在人才賦能的基礎上,浙能集團構建起以白馬湖實驗室為牽引,企業研究院為支撐,產業化公司為落腳的產學研結合、上下游銜接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聚焦前沿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孵化出浙能邁領、中科儲能、智網科技等科技型公司,讓更多成果“轉得出、接得住、成長好”。
能動之江,驅動未來。新征程上,浙能集團將深入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繼續做大做強,朝著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穩步邁進。